“被夕陽反射而閃閃發亮的軍刀白刃只會將陣地的所在位置告訴敵方。在那附近傳出的臨死吶喊,不但響徹雲霄,也在地上蔓延。雖然沒有彼此約定,但大家在人世間說的最後一句話幾乎都是「媽!」,這一聲如波紋般向四周擴散,不管在哪裡,這樣的情形都越來越嚴重。”
─《十七歲的硫磺島》,秋草鶴次著,2008年1月初版第99頁
本書作者為硫磺島之戰倖存的日本通信兵,當時年方十七歲,與當時同樣年輕的孩子一樣被送上殘酷的戰場(以當時後勤支援不足的狀況,稱之為屠宰場我也不反對),然後被要求「全員玉碎」,這才是那場戰爭真正的實態。
可怕的是,本書不是小說或宣傳,而是倖存者的見證。「那場戰爭到底算什麼?」作者在書中沉重地問,卻沒有人可以回答他。
很明顯的,再多的政治宣傳或精神教育都無法改變:「懷抱著強國夢的大人們決定他們生死」此一殘酷事實,他們只能無奈送死,哭喊媽媽後結束(或被終結)自己年輕的生命,聞之令人心碎。令人不禁想問:「歌頌戰爭的目的何在?憑什麼大人們躲在後方,卻可以用義正詞嚴的姿態叫別人去送死?別人的生命又算是甚麼呢?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